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两化融合

研究中心:共性技术研究带动产业升级
作者:中国企业化信息网   来源:   日期:2013-12-01

    两化融合绝对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崭新工程,是一个世纪命题,考验着中国人的智慧。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管理与制度创新。然而,目前这项伟大的工程缺乏国外相关可资借鉴的经验。因此,中国迫切需要结合当前的产业实际,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形成一套系统的、全面的、具有指导价值的理论,来指导两化融合的实践工作。上海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当然,上海一系列有价值的尝试也给记者带来了很多感触和启发。 
    

   “因地制宜、各得其所”是上海两化融合产学研互动的特点。目前,上海依托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市互联网经济咨询中心建立了4个上海市“推进两化融合研究中心”,以期结合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对国内外两化融合发展趋势和市场动态、两化融合发展战略及应用创新进行调查研究,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当然,这4个研究中心是根据其各自的优势资源和特长分别针对不同重点行业和企业进行调查研究。 
    

    例如,复旦大学主要聚焦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上海交通大学主要聚焦研发设计信息化,同济大学主要聚焦生产过程关键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两化融合的深入发展,评估工作必不可少。作为一家咨询机构,上海市互联网经济咨询中心具有先天优势,将通过对社会层面、大型企业层面和中小型企业层面的调研评估,梳理当前企业两化融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提供决策参考。当然,按照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领导的说法,这些研究机构不仅有上述“规定动作”也有“自选动作”。例如,根据自己的特色以及与企业长期合作积累的经验,复旦大学还将进一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利用信息技术培育和发展的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产业集群。同时复旦大学依托强大的理论研究实力,进行两化融合的基本理论与上海市推进两化融合发展战略研究,产业以及行业组织中推进两化融合的理论、方法及其实证研究。而同济大学也针对研发信息化中CAE(计算机辅助工程)的应用进行研究,研制出了“产品设计分析环境系统”。上海交通大学也在产品流通两化融合、生产经营管理两化融合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由此可见,各大研究中心通过围绕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对重点行业和企业的两化融合起到了支撑作用。 
    

    此外,上海通过4个研究中心的设立,将高校、咨询机构与重点行业的企业捆绑发展,不仅能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更有助于高校科研成果的市场化、产品化转化,有助于适合中国国情、满足企业现有要求又兼顾企业未来需求的信息系统的出现。这对于高校、咨询机构和企业而言,是多赢。 
    

    “产学研联动”并不是一个新鲜词。但是,中国的一些产学研联动依然流于表层,一方面企业为研究而研究,并没有抓住研究对象也就是企业的内在需求,研究成果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就算满足了企业的部分需求,但是由于市场化、产品化内在动力不足,从而导致科研成果生命力不强。 
    

    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为了宣传策略,或者只是为了相互攀比,在科研机构设立研究中心或实验室,从而导致研究机构生命力不强,没有发挥应有的动力。“产学研联动”应该和两化融合一样,将双方进行有效融合,不能是“两张皮”。上海的“联动”给全国提供了借鉴。这些科研机构并不是“奉命”临时与企业联动,其实双方均有很长时间的合作,也就是说双方的联动是主动行为。另外,双方的联动是以具体项目为核心,以企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具有内在动力。 
    

    这种动力将使科研成果的示范效应更大,行业化推广的成功率更高。当然,上海也是在积极地尝试,需要继续努力。(两化融合研究中心报道详见8-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