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智慧企业

后疫情时代,宁波的智慧城市企业如何危中寻机?
作者:   来源:潇湘晨报   日期:2020-06-28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疫情,为各个城市的数字治理能力带来考验。无论是“健康码”的推出,还是各类防疫大数据平台的应用,都是智慧城市助力复工达产的缩影。而城市数字治理水平的提升,从长远看,更是城市能级提升的必由之路。

   如今,在防控日益常态化的后疫情时代,无论是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新基建,还是阿里、华为、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的介入,都为看似抽象的智慧城市命题,带来了更具象的解决方案。那么,力争建设软件名城的宁波,该如何在这一赛道乘风破浪?

   6月24日,由东南商报、甬商总会、市社科院主办的12A茶座在协办单位浙江创新中心举行。来自行业协会、本土企业、专家学者的代表们,就后疫情时代的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各抒己见。嘉宾们从阿里入局带给宁波的影响谈起,一直畅想到无人菜场、未来社区等智慧应用,碰撞出危中寻机的思辨火花……

   疫情让人们在思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抵御风险的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注入更多关注的目光。

   摩根斯坦利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曾指出,疫情后新一轮的城市化,主要依靠“城市群”与“智慧城市投入”这两大支柱来支撑,而新基建或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比如对5G、AI等信息技术高速公路的改造,能让城市生活更加安全、健康、环保、便捷。

   今年4月发布的《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要点》,也与这一理念不谋而合。文件指出,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加快推进以5G为核心的新基建与城市大脑建设,促进数字政府、智慧社会、社会经济一体化联动发展”,从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

   在智慧城市这一庞大的体系框架内,宁波市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金励君注意到,其中有两大风口与宁波的产业方向最为接近,一是信创项目,二是大数据领域。

   “信创贯穿了我们IT产业的全部,涵盖了硬件服务器和软件应用,也是市场带给我们的大变革。目前,宁波已经建立了3个信创实验室,有7家企业参与了信创项目的分包,而这一产业后续还将在教育培训、人员维护等方面带来广阔的边际效益。”金励君说。

   至于大数据领域,整个行业恐怕正在面临一场“震动”。过去,不少甬企开发了大量垂直应用,而眼下由头部企业统筹建设的数据中心、城市大脑,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政务、民生类应用相关企业的生存空间。

   今年5月,宁波与阿里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要在城市经济运行、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数字化智慧应用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在不少分析人士为之叫好的同时,不少本土IT企业也发出了“大树底下寸草不生”的悲观隐忧。

   在金励君看来,这背后仍蕴含着机遇。他认为,宁波与阿里巴巴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是一件能带动本地产业带发展的好事,尤其是涉及智慧城市建设的13项领域,未来仍有在应用层面深度拓展的机会,而加大区块链产业培训便是其中的一条路径:

   “我们曾经和宁波市民卡公司交流,他们准备大力推进区块链建设,做智慧出行的民生链,这也是留给宁波企业的机会。因此,我们建议宁波建立一个区块链的开放平台,让本土软件公司能够调用,布局更多的数据节点、更多的数据应用,将在后期发挥很大的优势。”

   如何在裂缝中长出参天大树?

   尽管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对宁波企业来说,要想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赛道上脱颖而出,仍有一些显而易见的短板——

   嘉宾们不约而同地指出,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方面,宁波缺乏全国范围内知名的龙头企业。相形之下,杭州除了阿里,还有海康威视等硬件供应商;济南的浪潮集团,是国内领先的大数据、云计算服务商;合肥的科大讯飞,更是在语音识别、电子政务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这样一来,面对巨头入局的激烈竞争,本土企业要想突围恐怕难上加难。美象科技是一家面向数字城市、智慧地产和人居建筑等领域进行VR、大数据和AI技术创新的企业,凭借优秀的技术水平得到市场认可。但公司副总经理付晓君直言道,她在业务一线就曾碰到过决策层更相信大品牌、大企业背书的情况,令他们“要不停奔跑才能保持在原地”。

   在此背景下,要想在夹缝中生存,不少宁波IT企业都选择了“走出去”的办法。近日,国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食品安全追溯联动大数据平台,被评为工信部大数据试点示范项目之一。公司副总经理倪永品介绍道,发展南京和杭州两块市场,成了公司接下来的方向:

   “每一个市场都有裂缝,我们总能够在裂缝中长出一颗树来。杭州已经形成相关的人才生态链,而得益于当地对智慧农贸的投入力度,我们在南京的业务体量很大,南京团队也从2人增长到6人。我们还在通过产业传递,把成型的模式推广至中西部地区。”

   与此同时,定位为新型智慧城市运营商的一舟股份,则是瞄准了湖南、安徽、江西等地的三、四、五线城市市场。今年7月,公司为上饶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即将通过验收,而这项涵盖“城市大脑+数据中心+多个子应用模块”的“1+2+N”一揽子方案,也将成为可复制的样板。

   “我们的想法是布局智慧产业生态链,带着更多宁波上下游企业往外走。比如上饶经开区的智慧城管子应用模块,就是由宁波的宝兴智慧城市建设有限公司完成。”一舟股份智慧城市市场部总监陆展雁介绍道,“最近我们成立了e舟智慧产业园,让更多中小企业以生态合作的新式,共享公司的营销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倪永品和陆展雁都注意到,后疫情时代,政府部门对区域治理、社区管理的重视度日益加深,这也给企业带来下沉拓市的机会。

   “我们主要想推针对乡镇园区,推出基于互联网的视频解析平台。目前的硬件已经很完善,而我们则可以通过算法分析视频数据,跟政府的业务系统打通,做一个业务闭环的反馈。关于未来社区,我们也在完善产品和解决方案。”陆展雁说。

   倪永品则认为,疫情后的智慧城市建设,将向“轻资产、轻量化”转型,而公司的经营策略也将从出售模式向出售服务转型。比如,疫情下社区的基层社工会面临巨大的工作量,若是公司能够通过数字化方案为他们提升治理效率,或将透过一个个小切口迎来大商机。

   什么才是可运营的智慧城市?

   宁波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丁乐总结道,智慧城市建设,本质是通过技术手段改造城市治理模式、提升城市治理水平。除了技术层面外,更重要的是政府组织机构与工作流程的再造,以及政府工作人员思维方式的转变。只有三者实现良好匹配,方能形成良性循环。

   要想实现这一建设目标,必须要有长期的、全局的资金投入。然而,这些公益性的基础设施投资,尽管能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却在短期内无法带来经济回报,令不少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在衡量投入产出比后,无奈地望而却步。

   这种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该如何解决?丁乐博士抛砖引玉,指出要想构建适合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和投资回报,必须要思考“可运营”的问题。比如我们熟悉的智慧停车,就是一件可以由企业高度参与,既能缓解“停车难”的痛点,又能探索出盈利模式的应用。

   倪永品认为,未来的智慧农贸市场,也具备可运营的潜质。一家蔬菜批发市场,很可能会向无人化、数字化转型,届时经营户无需进行蔬菜的分拣、包装和记录,“只要对着电脑就能做生意”,而消费者也只要扫码就能满载而归。

   “我们建议把新农贸列入新基建的范畴,相信这样将汇集全国更多的IT企业开辟新的天地。农贸供应链的数字化改造,背后是传统交易结构的改变,也符合建设文明城市的需要。宁波可以在这方面争取成为全国的样板。”倪永品说。

   在付晓君看来,一些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还将成为一座城市的数字资产。最近,公司帮助东部新城制作了一个数字风貌还原的样板,既能“俯瞰”一幢幢楼宇的生命周期、建筑结构、人员配备,更能直观地呈现交通状况乃至未来的规划图纸。若是将VR技术应用至整个宁波,当下都市生活的印记,则会收获一份“智慧”的掠影。

   “这项板块还在智慧文旅方面有应用。比如我们参与的云上天一阁,通过VR可以让观众不必上楼,就能体验到木制结构的宝书楼,还能鸟瞰雨雪过后景区的风光与全貌。”付晓君补充道,“这也能给文物保护带来帮助,一旦文物因事故受到损伤,便能根据采集的数据做还原修复。”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技术手段的提升和思维观念的进步,定然有更多的智慧应用在宁波落地生根。去年,宁波划船社区、白鹤社区入选“浙江省首批未来社区试点创建项目建议名单”,相信今后更多市民的美好生活,将被医疗、教育、环保、交通的全方位智慧装点。记者 严瑾 实习生 汪昊石

   【来源:宁波晚报】